
发布日期:2025-04-13 17:26 点击次数:135
三国时期,三人加九锡,两人拒绝加九锡,他们都是谁?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九锡作为皇帝赐予有特殊功勋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这九种特赐用物在《礼记》中有着明确记载,分别为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一旦某位大臣获此殊荣,不仅意味着个人荣耀达到巅峰,其家族也将因此备受尊崇,仿佛祖上都能冒青烟。而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时代,围绕着九锡发生了诸多引人深思的故事,有三人欣然接受加九锡,另有两人坚决拒绝,他们的抉择深刻影响了三国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讨论话题。接下来,让我们依据相关史料,深入探寻他们与九锡之间的纠葛。
加九锡的三人
曹操:权力巅峰的追逐者
曹操,这位在三国历史上极具争议却又光芒万丈的人物,以镇压黄巾军和讨伐董卓为起点,踏上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征程。在曹魏宗亲大将和众多寒族将领的鼎力辅佐下,历经二三十年的南征北战、纵横捭阖,曹操成功统一北方,成为东汉末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此时的曹操,已然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但他的野心并未就此满足。
公元 212 年,曹操效仿汉初名相萧何,成功取得 “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的特权。这本是极高的礼遇,常人若得此,定会感恩戴德、安于现状。然而,曹操却不然,仅仅过了一年,在公元 213 年,他凭借着手中的权势,逼迫汉献帝册封其为魏公,并加九锡、建立魏国。魏公国坐拥冀州十郡,以邺城为国都,内部仿照汉朝设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俨然成为一个独立于东汉朝廷之外的小朝廷。曹操的这一系列举动,无疑是对东汉皇权的公然挑战与侵蚀,加九锡成为他迈向权力巅峰的重要一步,也标志着他与东汉朝廷的关系愈发紧张,为日后曹魏代汉埋下了伏笔。
孙权:政治博弈的权衡者
孙权,继承父兄孙坚、孙策的江东基业后,广纳贤才,麾下汇聚了一大批能臣武将。在赤壁之战中,孙权果断与刘备联手,以少胜多击败曹操,成功在江东站稳脚跟,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础。然而,孙权在政治上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
公元 219 年,孙权做出了一个改变三国局势的决策,他背信弃义,与曹操前后夹击关羽。最终,关羽在临沮被东吴擒获,孙权顺利夺取荆州(南郡)。这一行动虽然让东吴扩大了领土,但也引发了刘备的强烈愤怒。为给关羽报仇,刘备倾全国之兵东征东吴。面对刘备的汹汹来势,孙权为了自保,审时度势之下,向魏文帝曹丕献上降书顺表,归顺曹魏。曹丕深知孙权此举意在借助曹魏之力对抗刘备,为了笼络孙权,分化吴蜀联盟,曹丕顺水推舟,赐给孙权九锡,并册封其为吴王。孙权接受九锡,一方面是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通过向曹魏称臣获得暂时的政治庇护;另一方面,加九锡也提升了他在江东地区的威望与地位,巩固了他对东吴政权的统治。但这一行为也使得东吴在三国政治格局中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焦点之一。
司马昭:权力传承的推进者
司马昭,在父亲司马懿和兄长司马师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架空曹魏皇帝,牢牢掌控了曹魏朝政大权。他的权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曾多次辞让九锡。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带兵返回洛阳,凭借着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军事力量,粉碎了魏帝试图夺回权力的计策,顺利继承兄长司马师的大将军职位。
公元 256 年六月,魏帝为了安抚司马昭,赐给他加九锡、假斧钺、带剑穿履上殿的特权。然而,司马昭此时并未接受,他深知时机尚未成熟,过早接受九锡可能会引发各方的猜忌与反对。直到公元 263 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由于各路伐蜀大军进展顺利,捷报频传,曹魏政权在司马昭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此时的司马昭,威望如日中天,魏帝曹奂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再次封司马昭为晋公,并加九锡。这一次,司马昭认为时机已到,欣然接受了九锡。他的这一接受,不仅是对自身权力的进一步巩固,更是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建立晋朝迈出了关键一步,预示着三国时代即将迎来新的变革。
拒绝加九锡的两人
司马懿:权力漩涡中的谨慎者
司马懿,作为曹魏四朝元老,先后辅佐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在曹芳继位时,年仅八岁,无法亲政,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曹爽身为曹魏宗亲,为了巩固自身权力,排挤司马懿,将司马懿升为太傅,表面上给予其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尊崇待遇,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军政实权。
司马懿深知曹爽的意图,却并未贸然反抗,而是选择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公元 249 年,司马懿终于抓住机会,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曹爽及其党羽三族,彻底掌控了曹魏朝政大权。此时的司马懿,凭借铲除曹爽的功劳,可谓权倾朝野。魏帝曹芳为了嘉奖他,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推辞不受。随后,曹芳又提出给司马懿加九锡,并赐予 “朝会不拜” 的特权,然而,司马懿再次辞让。司马懿拒绝加九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虽然架空了曹魏皇帝,但内心深处对曹操、曹丕仍存有一定的感激与愧疚之情,觉得接受九锡是对曹魏皇室的不忠;另一方面,他也深知九锡所代表的权力象征过于敏感,过早接受可能会引发朝野上下的反对与动荡,不利于自己稳固刚刚到手的权力。因此,司马懿选择了谨慎行事,以退为进,为司马氏家族日后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忠义坚守的楷模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肱股之臣,为辅佐刘备打下荆州、益州、汉中,建立蜀汉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刘备死后,面对蜀汉内忧外患的艰难局面,诸葛亮秉持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全力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汉内政,抵御外敌入侵,使蜀汉逐渐转危为安。在与魏军的交战中,诸葛亮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战屡胜,令司马懿龟缩城中,不敢轻易出战。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任命了两位托孤大臣,除诸葛亮外,还有益州本土势力的代表李严。然而,诸葛亮作为荆州派系的代表,在蜀汉集团高层中拥有众多支持者,如蒋琬、费祎、马谡、魏延、黄忠等皆为荆州人。虽然刘备临终前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但实际上诸葛亮的权力远大于李严。两位辅臣之间难免产生矛盾,正如曹魏的司马懿与曹爽、东吴的诸葛恪与孙峻那般,蜀汉的诸葛亮与李严也逐渐不和。李严为了讨好诸葛亮,同时也可能怀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劝说诸葛亮应该接受九锡,并怂恿他进爵称王。但诸葛亮何等聪明,一眼便识破了李严的奸计。他深知,若听从李严的建议接受九锡,便会沦为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权臣,违背自己对刘备的忠诚以及兴复汉室的初心。因此,诸葛亮严词拒绝了李严的建议,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忠义之道,为蜀汉政权的稳定与发展殚精竭虑,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结语
三国时期,这五位与九锡有着紧密联系的大臣,他们的不同抉择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局势与人物的性格特点。曹操、孙权、司马昭接受九锡,各自出于对权力的追求、政治博弈的需要以及家族传承的考量,他们的行为推动了三国政治格局的演变,为新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司马懿和诸葛亮拒绝加九锡,司马懿是在权力漩涡中保持谨慎,权衡利弊后做出的选择;诸葛亮则是坚守忠义,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不愿沦为权臣。他们的故事成为三国历史中独特的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权力诱惑面前,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此外,《晋书》中虽记载交州军阀士燮曾被曹操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加九锡,但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无相关记载,使得这一事件存疑。无论如何,三国时期围绕九锡发生的这些故事,都为我们深入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也让我们对历史人物的抉择与命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